当前,各地纷纷启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谋事要实”作为“三严三实”中承上启下的一环,既反映“严”的成果,也影响“实”的成效。必须将其作为专题教育的重点内容,认真查找谋事不实的问题和表现,切实提高谋事的能力和水平。
与“谋事要实”相对应的是,一些领导干部谋划事业和工作比较轻率、比较肤浅、比较急躁。有的不搞可行性研究,主观上认为可以干的、应该干的,就不惜成本、大干快干;有的不考虑基层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将强力当魄力,将武断当果断;有的不重视顶层设计,美其名曰“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是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有的不能“谋定而后动”,而是不断谋、不断动,盲目地变形式。凡此种种,危害极大。因为谋事不实,好心办不了好事,好的想法变不成好的办法,甚至一些好事办成坏事。
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计谋、谋略,总结出了系统化的谋事之道,如《六韬》、《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涌现出了一大批谋略之士,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老一辈领导人也高度重视谋事之功,毛泽东同志总结的《实践论》、《矛盾论》是谋事指南。领导干部要自觉汲取传统文化、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按照“谋事要实”的要求,做到多谋、深谋、定谋。
成语有云“足智多谋”,对其进行分解,既可理解为只有“足智”的人才愿“多谋”,也可理解为只有“多谋”的人才能“足智”。“多谋”首先是凡事要谋。牢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善于将心中的热情和头脑的冷静结合起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事当前要“三思而后行”,而且越是紧急越不能乱了方寸,越要善于“急事缓办”、“大事徐图”。“多谋”还要集思广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想谋事万无一失,就必须设计一套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制,以“愚者千虑”的“一得”,弥补“智者千虑”的“一失”。
“多谋”解决的是数量问题,“深谋”解决的则是质量问题。首先要“谋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谋事就是谋远,要见微知著,善于观察“刚刚露出地平线的桅杆”,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提前做出应对。其次,要“谋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事之人必须胸怀全局,有宽阔的眼界、宽阔的思路、宽阔的胸襟,勇于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所做的事情合乎大局、顺应大势。再次,要“谋难”。古语云“虑难曰谋”,意即考虑困难的事情才能叫“谋”。在谋事的过程中,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多一些、把问题想得更细一些、把准备做得更足一些,只有这样,谋事才能更实一些。
“多谋”和“深谋”只是过程性的工作,关键是收尾性质的“定谋”。孙子兵法强调“谋定而后动”,《宋史·岳飞传》也指出“用兵在先定谋”,历史上也曾留下唐朝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的佳话。这些都说明“定谋”在一个完整的谋事过程或者决策周期当中的重要地位。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防止议而不决、谋而不断,避免“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切实提高谋事的效率和效益。要有决断,谋划时“静如处子”,谋定时“动如脱兔”,该拍板时就掷地有声,该定调时就力排众议。要敢坚持,对于深思熟虑、集体作出的决定,不能朝令夕改、自乱阵脚,而是说了就算、定了就干,既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又善于“决胜千里之外”。
谋事是大智慧、大学问。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来“多谋”,秉持科学态度来“深谋”,强化担当精神来“定谋”,才能实现“谋事要实”,并以此推动“创业要实”,带动“三严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