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思想创新引领中华文化新变革
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系列讲话,集中代表和反映了党在文化发展理论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
推动和实现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全新命题,而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文化治理能力对内首先表现为高度的文化吸引力和认同力,由此而形成内在精神生活质量和外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完整统一,对自身生活状态和质量的自豪与满足。没有内在的认同力不可能有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价值观的生产机器,正在深刻影响和建构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方面,一定的价值观影响着文化生产发展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又再次影响着价值观的运动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文化产业就具有文化治理的属性。
文化治理与文化管理有明显差别。文化管理是国家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人、社会和国家文化行为的规范化,对象是文化行为及其整个生态系统,主体是政府;文化治理是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利用和借助文化的功能,用以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中问题的工具化,对象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主体是政府+社会,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不是唯一性作用。管,具有强制性约束力;治,则更突出人、社会与国家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简政放权,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文化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组织人民、动员人民中的积极作用,解放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的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解放蕴藏文化的社会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破除现阶段以政府行政划分的“行政文化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商品流通的便利性,减少政府对文化生产经营的刚性干预,提高文化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治理能力,把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与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突破利益集团对文化市场的不公平“定价权”,充分释放和激活文化市场的公平与正义。
提高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让公民和社会共同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在完善文化生产经营能力,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同时,积极建构企业法人治理、社团法人治理和国家治理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国家文化治理机制,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建设。
提高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以开放、自信与包容的文化治理观,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往能力以及融入现代世界文明的能力,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同时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型,从而在实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性转型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文化保障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文化保障,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文化建设与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文化战略目标。2014年4月15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在这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国家总体安全战略架构,指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把国家文化安全明确界定为国家安全的保障,并且与国家军事安全、社会安全并列为三大保障系统,不仅明确了国家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首次建构了文化安全与其他方面安全的关系,把党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创造性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过程中,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起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国在文化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要严重得多,由此而带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复杂得多。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系数,与一个国家自身的文化创造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成正比,与外来文化入侵成反比。随着世界力量呈现出一种从“硬实力”逐步向“软实力”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在未来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当中,文化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反复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清醒地认识和分析开放条件下中国面临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并制定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构成了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和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以文明互鉴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发展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强必霸”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始终困扰着整个西方对于中国的文化态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挥之不去的“梦之困境”。“文明的冲突”更是让世界深陷文明发展的迷思和全球文化治理的困境之中。如何面对冷战结束后所谓“文明冲突”的挑战,不仅关系到中国在战后国际文化秩序重建中的位置与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在全球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型与发展。
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上半年访问欧洲的主题之一。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以“文明互鉴、文明和谐”为主旨的演讲。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在全球性平台上发表和阐述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观,以及中国关于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关系的政策主张。习近平在演讲中从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等方面表达了中国的文明态度:“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广的胸怀”。他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并且严肃指出,“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文明互鉴”在全球文化治理领域超越了“文明冲突”的观点,从而为实现人类文明共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全球文化治理框架,一个互鉴、包容、共享的人类文明共同体。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在面临必须对世界事务和人类文明进程承担更大责任,在构建新型大国文化关系的同时,提出的构建全球文化治理关系的理论。
中华文明是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形态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形态。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向人类文明贡献了她独一无二的文化成就,同时在今天也面临着如何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性转型的任务。习近平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以文明奠基中国梦的基础,这就使得中国梦的实现包含着中华文明创新的价值深刻性。
中国历史悠久,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在当今世界上还不是文化大国。中国要成为一个对国际事务负责任的大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而且要在文化方面,承担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当肩负的责任,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的目标,是让文化实现与经济同步的发展,拥有与经济增长同样的影响世界文化增长的力量。在让世界尊重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并倾听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态度和声音,使文化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标志。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②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③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