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单位概况|通知公告|工作动态|纪检新闻|宣传教育|法规制度|作风建设|警钟长鸣|资料下载|廉政文化
关于公布“十九大精神和新... 11-22
关于近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 07-03
6月21日《准则》《条例》网... 06-21
关于公布《准则》和《条例... 06-14
校纪委关于开展《准则》《... 06-12
更多>> 
请输入要搜索信息的内容!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朝阳路www.888-365.com纪委办公室
邮编:723000
电话:0916-2641591
Email:jiw@snut.edu.cn

 
四个全面
精神小康了我们才能全面建成小康
2015-06-05 09:02   审核人:

原标题:精神小康了我们才能全面建成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从一定程度上讲,只有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小康,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算真正实现。那么,精神文化的小康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通过哪些努力,才能建成精神层面的小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学者。

  主持人:刘玉梅 李力

  嘉 宾:

  丁 素 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潘中伟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卫绍生 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是物质和经济的小康,也是精神和文化的小康。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构建了陌生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显得尤为可贵。

  ●精神文化的提升在催生经济力量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机制中,往往充当着不可替代的先导性。

  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发家致富,还应诗书传家;核心价值观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全方位的教化和熏陶。教育不应只重“治学”,更要重视“修身”。

  全面小康应包括精神层面的小康

  主持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其涉及的领域也是全面的。作为“四个全面”崭新布局的战略目标,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丁素:小康是古代思想家描述的美好社会理想,也是普通百姓对安定、殷实、宽裕、富足理想生活的追求。历次党代会都对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着不断地丰富、概括和拓展,使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更加丰满、具体和明确。现在我们理解的小康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性的概念,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要求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就是,今天我们全面建成的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可见,小康社会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经济和物质层面的小康,也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小康。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实现精神文化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潘中伟:社会历史进步的推动器是生产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在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时,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增加、见物不见人。因为,生产力中最为革命性的因素是生产者。因此,在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时,我们最需要考虑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问题。这其中,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应该置于首要地位。不同于技术意义上的能力,人文素养主要体现为与一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等相关联的品质和态度。

  今天的中国,还处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型时期。就此而言,小康社会应该是工业文明牢固建立并得到良好运行的社会。工业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主持人:有啥样的价值追求,就有啥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有啥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请各位专家再详细谈谈精神文化的重要性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素:与小康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小康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自我塑造”的主要方面。小康生活中的公民形象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小康社会的中国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文化精神的塑造、人文素养的塑造就显得极为重要。固然,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在这个过程中,精神文化和人文素养也当然是软实力。它们在催生经济力量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机制中,往往充当着不可替代的先导性。鲁迅先生曾说:“顾犹有不可忽者,为当防社会入于偏,日趋而一极,精神渐失,则破灭亦随亡。”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达到小康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敛财挥金之风弥漫于社会,那就会使“社会入于偏”,让小康社会失去意义,甚至会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当今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精神渐失”,已十分明确地提醒我们,建设与其物质小康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小康十分必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人文素养的提高一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是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小康而不断前行,这是经济的使然,社会的必然,文化的自然。这个过程中虽有众多的精神遗憾和文化流秽不能与之相配,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总趋势不可改变。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认知迷思、思想迷恋、文化迷失、精神迷茫,其状况有些还在弥漫,但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看,精神文化发展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好的趋势仍然是主体、主向、主旋律,追求精神文明、认同核心价值、感恩改革开放、紧跟时代潮流仍然是主流、主态、主心骨。改革背景下人们关注和倾注更多的精神激情和人文关怀,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从经济文化相互关系上讲,它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市场化规律不断扩大,国民精神需要日趋旺盛的必然产物,是反映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变化,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发达程度的文化折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养的总体良好发展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较大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精神文化的小康正在成为决定社会未来前景的重要因素,是小康社会建成的重要智力支持和动力保证。也许正是这种独特而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才使得我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小康并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构成,看作是小康社会实现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同中,对人文素养提升重要性的认知越来越一致,精神文化的健康培育也越来越有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期待和文化追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从物质小康到精神小康任重道远

  主持人:刚才两位专家谈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包括精神层面的提升,应包括人文素养的提高。那么,精神层面达到啥样的要求,才能与小康社会相匹配?

  丁素: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怎么来理解这句话?我认为“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为“知礼节和识荣辱”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前提条件,而不是说“仓廪实、衣食足”以后,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知礼节和识荣辱”,这两者之间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精细工作。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实现了“仓廪实、衣食足”,但是我们身边还是常常发生一些不讲正气、不思道德、不重诚信、不知廉耻的行为,这说明精神文化小康比经济物质小康的实现更复杂、更困难,从经济富足到精神富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发展的核心讲以人为本,就是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人的完善为内容、以人的完美为标杆、以人性升华为尺度,这样的发展一定是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不仅强调经济的成就,还要讲精神的自主和文化的自觉;马克思主义讲人的发展也一定是讲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讲发家致富,还讲诗书传家。只有通过这样的发展,人们才“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们对未来生活才能更加充满梦想和渴望,并在精神小康和文化素养的完善中获得最强大、最澎湃的内驱动力。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印发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用15项重点活动举措,架起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的桥梁。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贯穿始终。

  潘中伟:我刚才谈到了我们目前处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型时期,工业文明社会具有以下特点:流动性、公共性、普遍联系性、创新性等。与之相匹配,工业文明社会的人文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由意识。这里的自由精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注重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发展自身能力的意识。这一点是表现为寻找各种机会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各种能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二是规则意识,即尊重社会规则,不妨碍别人合法的自由。对于一个流动性强的社会而言,以上两点都是十分必要的。不注重发展自身的能力,就不能够适应变化的、流动的社会环境。但是,如果没有规则意识,社会运行就会失去良好的秩序。

  权利义务意识。我刚才讲了工业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在于构建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对于一个主要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而言,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义务主体。因此,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的权利都受到法律平等的保护,当然,他也必须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公民的权利义务方面,不仅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每一个公民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清晰意识,注意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依照法律的规定履行相应的义务。否则的话,再好的法律规定,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实施,最终也会导致公共生活的混乱。

  参与意识。鉴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人之间实际上的、密切的社会联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不能对于社会事件、社会现象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因为,下一个受影响者,可能就会是你本人。甚至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你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是无形的伤害。比如,环境保护问题、关爱老年人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每一个公民具有对于社会生活的强烈参与意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取积极的行动,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如果大家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态度,也许很多问题就永远不能得到解决。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要使创新意识真正产生效果并不容易。创新意识决不等于异想天开、任性蛮干。这里面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具备技术意义上的能力,这个是前提条件。如果对于事物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对于人们的相应需要根本就不了解,就无法在此基础做出有效的创新。另一方面则必须具有扎实的人文知识方面的积淀,也就是文史哲知识方面的教养。只有从美的视角、善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来思考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才能提出一个更好的世界的理想,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人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主持人:请各位专家就如何推进我们的精神文化小康建设各抒己见。

  丁素:人文素质培养需要有全方位的社会教化和文化熏陶,需要从文化传统、礼义诚信、价值观念、道德良俗、法治良序等各个方面,通过现实感化和思想浸透来外化于行。

  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建成小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瓶颈,正是源于此,困于此,也发轫于此。如何弘扬传统,古为今用,现实中不知有多少方案,但究其要领,除要真知细品传统精粹要义之外,恐更要研磨传统中哪些在历史上起到过良性作用?哪些又是迎合现代需要的?这都要求我们用宽广视域和辩证观念去分析,既要有全局性的文化关照,又要突出局部性的精神思考;既要吸纳外来文化的养料为我所用,又要在保留主干中扶壮催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今天倡导传统文化,究其方法要义就是应该在梳理纵向传统中找到与外来文化横向对比的时代差距,传承内精而不是形似,保留内涵而不在形式。而在这方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正统、正根、正宗的中原文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中原文化复兴的要旨,就是教化先行,推陈出新,美德转化。

  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建设载体。找准选好用活载体是塑造精神文化的突破口。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小康目标的不断实现,市场结构、社会结构、文化态势和人的观念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多元化。在这种客观要求下,构建精神文化的载体平台对人文素养的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从精神文化生成特点和已有的实际效果来看,载体建设可从“模式”、“导向”、“经验”入手,即从各地经济小康的整体状况出发,在其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类型中,选好地方色彩浓厚的载体;从建成小康的实际要求上,选准具有一定普遍性,有着明确文化内涵、政策内容和意识形态的“导向载体”;也可从被已有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载体,为文化小康营造氛围和环境。

  要重视精神家园的重建、倡导精神小康。精神小康是指导物质小康、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文化状况,一种人生境界和价值期待。就精神文明建设本身来讲,与物质小康相关切的精神小康,内容上一定要有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形式上一定要重精神生活的业态,品位上一定要求精神实现的价值,期待上一定要彰精神幸福的程度,水平上一定要推精神文明的高度。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这样的行为取向是物质文明与精神双向互动的必需选择。在人类的全面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制衡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进行自我成长、人格塑造、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和谐。人们生活的小康状态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因素同时增长的过程之中产生的、持续的。今天,在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能够满足社会大多成员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情况下,重构人的精神家园,让精神振作和快乐起来,则更加需要精神产品不断丰富的精神生活。

  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把握精神文化生活的价值导向和原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反映中国特色具有河南特点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明河南为载体,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强化文化产业支撑,提升文化事业的公益效应,发展河南特色文化,培养河南文化大名家,倡导文明河南风尚,打造中原精神高地。

  卫绍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因此,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培育人文素养方面,除了个人积极主动的努力学习和实践外,还有两个因素需要重点强调一下:

  教育。对于工业社会而言,公共教育已经成为培养人才以及评价人才的主要途径。在人文素养的培育方面,各级公共教育部门负有首要责任。因此,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等方面,应当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由的人格和探究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全面自由发展。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应该是“治学、修身”,现在的教育过于重视前者,对于后者则是太过忽略。这种严重失衡的教育,只会把孩子们培养成熟练应对考试的机器。希望能通过教育的相关改革,改变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政府和社会层面。要破除一些体制性的障碍,搭建平台,为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实践条件。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培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因此,通过创造适宜个体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通过培育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政务公开活动、民主管理活动等等,使公民养成自主管理社会事务、热心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这一点,对于每一个人的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的养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些实践活动,不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文素养。⑥4

关闭窗口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www.888-365.com纪委办监察处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一环路www.888-365.com(南区) 联系电话:0916-2641591 0916-2641897

邮政编码:723000  电子邮箱jiw@sn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