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个全面”的辩证意蕴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基于哲学的维度,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是一个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科学把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把“四个全面”作为精神旗帜和战略总纲牢固立起来,作为科学指南在部队各项建设和工作中落下去。
全局性与重点性的统一
——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
2月13日,习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题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强调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这一重要论述,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运用,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深刻揭示。
“一阖一辟谓之变”。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系统、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坚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把握矛盾运动的趋势,既要看到普遍联系的诸多要素,又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化解重大矛盾的突破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今天的中国,传统与现代并存,转型与升级同步,置身这样一个复杂而变革的大时代,面对艰巨繁重任务,尤其需要观全局、察大势、谋大事的大智慧。
“四个全面”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立足于推动解决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牵住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牛鼻子”。这个战略布局,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四者不是简单并列,而是同步同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的“大棋局”。
从“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纲领性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战略目标蕴含着对三大战略举措的必然要求,战略目标引领战略举措;而战略举措又支撑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列正在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发的列车,那么,改革就是提供强大动力的“发动机”,法治就是提供秩序保障的“稳压器”,党的领导就是引领方向的“火车头”。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四个全面”作为有机整体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全面”又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分系统。只有解决好协调推进“四个方面”这一主要矛盾,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中续写辉煌。
“四个全面”表现出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的全局性与重点性的高度统一,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注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变得更加清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战略导引。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既在创新中传承,又在传承中创新
事物的发展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历史总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传承,是事物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以贯之的延续性。“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小康社会、关于深化改革、关于依法治国以及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大思想,是在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的经验、把握的规律的基础上整合起来的,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比如,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描绘出“全面小康”的清晰图景,体现了我们党对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
创新,是事物生生不息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固有品质。“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同样不是照抄照搬的。虽然“小康”“改革”“法治”和“从严治党”以前都提出过,但这次在这四个方面之前加了“全面”,并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提出来,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从而成为一个闪亮的创新之点。“四个全面”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并提出全覆盖、全领域的新要求;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出台公车、户籍、行政审批等制度改革新举措;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并提出180多项法治建设重大措施;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相互贯通的系统思想。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有效应对具有我国社会转型跨越性、风险性、复杂性特征的新思路、新方略,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构建了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宏阔战略视野。“全面深化改革”,内含法治建设的加强和法治体系的完善,用改革完善法治,法治就会永葆生机;“全面依法治国”,注重固化改革成果,用法治保障改革,改革就会乘风破浪。恰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实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有效性和穿透力,增强法治的科学性和保障力,就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无论是在中国现代化百年征途上,还是世界社会主义几百年演进中,“四个全面”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
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既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性,又合乎社会发展目的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既追求真理又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所独有的特征和魅力。人类活动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准则,即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谓价值原则,就是必须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也就是适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引导和评判社会实践。只有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才能确保人们行动既符合客观要求又符合主观目的,既有成功的保证又有动力的源泉。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规律性。发展的规律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认识发展的规律也只能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四个全面”正是在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来的。“四个全面”不仅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而且倡导了一种新型的价值观,既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性,又合乎社会发展目的性;既有真理规律的强大力量,又有价值引领的巨大魅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从严治党,这是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宗旨决定的。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思想治党和制度治党从严、反腐倡廉建设从严等,既是对这一规律的把握和体现,又是对这一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文明进步过程。在改革中推动发展、在法治中实现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两个轮子一起转,必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凝聚起强大力量,并以独特的光辉照亮人类政治文明的星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不只是“总量”上的小康社会,也不只是“平均量”上的小康社会,而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是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小康社会。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出发点。“四个全面”找准了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念的“最大公约数”。协调推进这一战略布局,就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经济与民生共进、法治与人文和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双赢等问题,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保持中国特色
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四个全面”的提出,是一个主动的战略选择。这一战略布局,既科学把握中国的现实国情,又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既顺应世界潮流,又保持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担当。
从普遍性而言,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改革发展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党作为领导核心的执政根基,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勾绘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从特殊性而言,“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实践证明,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一条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而“四个全面”就是现阶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诠释,必将引领中国开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
中国发展的优势在于主要依靠内生性增长,而不是过度依赖外部世界的资源。古希腊的智者修昔底德曾预言,一个崛起的新兴国家,必然会挑战现存大国,从而触发冲突乃至战争。尽管中国反复申明和平发展的决心,但国外仍有人担心中国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再次表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场新的文明复兴。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的崛起之路,很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会对别国构成威胁,还会给世界经济和国际和平带来“中国机遇”“中国红利”,完全能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国从不认同也不会重蹈“国强必霸”的老路,也绝不让近代中国遭受欺侮的历史悲剧重演。
“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四个全面”时代哲学引领下的中国巨轮,一定能胜利抵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