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研究国家治理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编者的话:
什么是“国家治理”?究竟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有关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都离不开这个思想和逻辑上的起点。《国家治理》周刊邀请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杨文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浦劬等10位知名专家,聚焦“国家治理”问题,通过不同视角,进行全景式剖析,力求为读者展现关于“国家治理”概念的全面深入阐释。本期,我们推出这组策划的上半部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在国家治理概念提出之前,治理的理论已经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被广泛运用。与治理理论以社会为中心和出发点来探讨国家和政府职能不同,国家治理将治理纳入并提升到整个国家转型、改革、发展的视野高度,强调国家在社会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将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力量统筹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框架内,这是对治理理论的创新和提升。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的政治性、历史性、阶段性、系统性及合法性,对于研究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治理的政治性:立足国际、国内两个政治大局
治理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概念,国家治理更是一种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因此,首先要从政治的高度、用政治的眼光来看待国家治理,立足国际、国内两个政治大局来开展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的阶级属性。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治理相比统治而言,尽管更加突出社会属性的一面,但决不能因为强调社会性而否定或淡化阶级性。只要国家还没有消亡,不管是统治还是治理的阶级性就不可能消失。所谓“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国家在治理方面有一些做法和经验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是有利的,但我们不能忘记其最终维护的是谁的统治,代表的是谁的利益。西方的治理模式也许是适合和符合它们的经济基础、阶级属性的,但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他们的治理模式,更不能成为他人的试验场。
国家治理的疆域和国界。作为治理理论的延伸,全球治理是顺应全球化、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积极意义。但全球治理是以国家治理为基础的,在可预期的相当长时间内都不可能代替国家治理而存在。任何国家都要将维护本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和政治安全、基本秩序和稳定、历史和文明传承等问题放在治理的首位。特别要防止西方利用其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和规则制定中占得的先机和优势,借助推进经济全球化、维护全球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权等活动对他国进行渗透和演变,确立和维护有利于它们的、不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国家治理的制度模式选择。我们治理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别的主义、别的社会制度下的国家,这是与其他国家治理相比方向性、根本性的区别。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了,但却丢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管是走回头路,丢掉了中国特色;还是搞成了资本主义,丢掉了社会主义,那都是失败。
?
国家治理的历史性:有历史的眼光、历史的纵深
不管哪个国家的治理,都不仅仅是现实性的问题,还应考虑到历史渊源和历史延续性。这就要求有历史的眼光、历史的纵深,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指导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国家治理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也必然受到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为什么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治理水平高不到哪去?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太低,所以它的思想意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都上不去。这是个规律性的东西,是不可逾越的。国家治理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就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做基础,先进的意识形态、思想境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无法持久实现。
中国的国家治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几千年前即有治理国家、治理政务等有关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论述,比如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理思想,包括以正治国、无为而治等等,就很好地反映了国家治理应当秉持的理念和精神,闪烁着哲学智慧的光辉,对于当今国家治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我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中,也不乏卓越的治理实践。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吸收我国历史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精髓,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不要迷信西方的治理神话,更不要把国家治理局限在西方的治理理论、模式和话语体系里面,认为符合它们的才是所谓治理。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决定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国家的历史,但必须承认和尊重自己的历史;我们不能选择国家的历史,但可以选择国家治理的方式。有些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们党领导革命的历史功绩,否定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危害极大。我们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从传统社会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们自身的历史决定的,是经过正反两方面实践的检验,经过反复比较尝试,付出无数代价换来的,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决不能放弃。